“《长江商报》2月10日报道:老牌创业者借“维客”转身”的版本间的差异
小 |
|||
第1行: | 第1行: | ||
{{日志顶部}} | {{日志顶部}} | ||
+ | --[[User:James Qi|James Qi]]([[User_talk:James Qi|讨论]]) 2007-02-11 22:52:59 | ||
− | + | 《长江商报》2月10日报道:《老牌创业者借“维客”转身》,转发如下: | |
− | + | ---- | |
+ | |||
+ | <center><big>'''老牌创业者借“维客”转身'''</big> | ||
− | |||
− | |||
− | |||
+ | http://www.changjiangtimes.com 2007-2-10 8:01:00· 来源 : 长江商报</center> | ||
+ | |||
− | + | “网海”搏击几度沉浮 | |
− | + | 创富名片 | |
* 姓名:祁劲松 | * 姓名:祁劲松 | ||
− | |||
* 年龄:37岁 | * 年龄:37岁 | ||
− | |||
* 籍贯:湖北武汉 | * 籍贯:湖北武汉 | ||
− | |||
* 职务:武汉市劲捷电子信息 | * 职务:武汉市劲捷电子信息 | ||
− | |||
有限公司董事长 | 有限公司董事长 | ||
+ | 祁劲松是武汉互联网产业发展的亲历者。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,互联网还没兴盛时,他就开发了BBS,后来也曾因获得微软公司的风险投资而轰动一时。 | ||
− | + | 创业走了不少弯路,但仍顽强从头开始。“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还有20年、50年甚至100年。我错过了10年,但机会还有的是。我只需忍受寂寞,埋头苦干。” | |
− | |||
− | |||
'''建了武汉最早的BBS''' | '''建了武汉最早的BBS''' | ||
第35行: | 第32行: | ||
'''却没能坚守阵地到底''' | '''却没能坚守阵地到底''' | ||
− | + | 1996年,互联网还没兴盛前,祁劲松就利用专业出生的技术优势,开始建立自己的拨号BBS。 | |
− | + | “我把家里的一台计算机当服务器,通过电话线,别人可接过来,我们在BBS上交流。” | |
− | + | “若是当时一心把这个BBS搬到互联网上,现在肯定有影响力。”祁感叹:“华中地区当时就这么一个BBS站,访问量非常大。很可惜没把这个BBS坚持做下去。” 祁坦言:当时他的公司初创,时间和精力都顾不过来。 | |
− | + | “十年来,错过了很多机会。把不该舍弃的舍弃了,现在又要花时间捡回来。” | |
− | + | 机遇稍纵即逝,祁对此深有体会:“这个快速发展的行业中,没人能做到事先‘看清’。如等到‘看清’时,机会就是别人w的了。所以,在决定了大方向后,就应先奋不顾身投入进去。在奋斗过程中再不断思考、调整。这样,你对行业的了解,肯定会超过那些只想不干的人,自然会有更多胜算。” | |
'''接受微软“风投”''' | '''接受微软“风投”''' | ||
第49行: | 第46行: | ||
'''旋遭“网络泡沫”''' | '''旋遭“网络泡沫”''' | ||
− | + | 祁劲松1990年从华中科技大学(原华中理工大学)电信专业本科毕业, 1995年进入中国科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。 | |
− | + | 1998年,祁研究生毕业。“本可像其他同学一样,拿着高薪过稳定日子。但我只想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。”这年,祁专注于网站建设的劲捷电子成立。“这是湖北地区第一家民营互联网数据中心。当时许多大企业、机构和政府部门网站都是出自我之手。” | |
− | + | 2000年,祁接受了微软公司的风险投资。这在当时武汉互联网业界还是头一遭。 | |
− | + | “当时我在数据中心业务方面有一定成熟经验,而微软也一直在寻找这样的合作伙伴。在朋友的撮合下,合作很快就达成了,首笔投资就有几十万美元。” | |
− | + | 数据中心业务是给网站提供网络数据托管服务,服务费高昂,在当时“人人谈互联网创业”的时候,这项业务看上去前景很不错。 | |
− | + | 然而,世事难料。2001年,互联网泡沫来临,网站数量急剧减少,祁的这项业务也备受冷落。“微软后来就中止了后续资金投资。” 劲捷发展一时深陷困境。 | |
− | + | “现在想来,当时的方向错了:以本土企业为主消费群建网站;而技术门槛较低,越来越多的公司也加入这一行……发展空间太小。” 祁很感叹。 | |
− | + | 而后虽互联网经济回温,劲捷的业务也有盈余。但2005年,祁还是毅然决定 “壮士断腕”:将公司业务交给合伙人经营,自己带人专门从事互联网产品研发。 | |
− | + | “当了8年的总经理,现在终于下台了。以前用传统行业的办法来做互联网行业,现在要做的是真正的互联网产品。” | |
'''借“维客”二次创业''' | '''借“维客”二次创业''' | ||
− | + | “一心开发产品,和外界联系很少。”祁在采访中一直强调这句话。经历了互联网十年风雨,其中冷暖或许只有祁劲松自己知道…… | |
− | |||
− | |||
− | + | “维客是一种网络新技术。传统BBS以话题来发起讨论,博客是以个人为中心展开一种交流,而维客则是以知识条目为主题,参与讨论者可将自己对这一知识的认识、看法添加在其后。像滚雪球一样,这个知识条目的意义将得到不断完善,最后形成一个知识库。” | |
− | + | “‘维客’在国外已很流行,但是在国内还比较陌生。我的网站不可能有大网站那样强大的编辑力量去完善内容,用‘维客’可让用户主动参与,借用户力量丰富网站内容。” | |
− | + | 在祁看来,现在他的事业只有一个:沉下心来,以服务吸引用户,将网站做大。 | |
− | + | “不管是需要5年,还是10年,我都会坚持走下去。” | |
− | + | “不管是YAHOO、GOOGLE,还是腾讯、百度,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理念:专注于用户需求。我要向他们看齐!” | |
− | + | “网站做好了,用户自然多,接下来‘风投’也跟来,赢利也就来了。服务做不好,什么都得不到。” | |
− | + | 本报记者 蔡宏华 | |
− | + | '''■ 维客简介''' | |
− | + | 维客英文名为WiKi,是指一种超文本系统,也是一种多人协作的写作模式。这种超文本系统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。参与创作的人也被称为维客。同一维客网站的写作者构成了一个社群,维客系统为这个社群提供简单的交流工具。 | |
− | + | 维客们可在网页上进行文本以及衍生多媒体技术的任意修改与编辑,每个人都可维护网站,还可发表自己的意见,对共同的主题进行扩展或探讨。与博客等其他超文本系统相比,维客在使用上更为便捷、开放。 | |
− | |||
原文:http://www.changjiangtimes.com/show.aspx?id=27103 | 原文:http://www.changjiangtimes.com/show.aspx?id=27103 | ||
报纸扫描: | 报纸扫描: | ||
+ | |||
[[Image:报纸扫描.jpg]] | [[Image:报纸扫描.jpg]] | ||
+ | |||
+ | {{TAG|报道|采访|长江商报}} | ||
* 发布时间:2007-02-11 22:52:59 | * 发布时间:2007-02-11 22:52:59 | ||
* 转移说明:本日志从以前的http://jamesqi.027.cn (原来采用dvbbs blog或者discuz! x-space) 转移而来,可能存在格式错误、文字图片部分丢失、留言丢失等问题,请见谅! | * 转移说明:本日志从以前的http://jamesqi.027.cn (原来采用dvbbs blog或者discuz! x-space) 转移而来,可能存在格式错误、文字图片部分丢失、留言丢失等问题,请见谅! | ||
{{日志底部}} | {{日志底部}} |
2007年10月16日 (二) 22:58的最新版本
--James Qi(讨论) 2007-02-11 22:52:59《长江商报》2月10日报道:《老牌创业者借“维客”转身》,转发如下:
“网海”搏击几度沉浮
创富名片
- 姓名:祁劲松
- 年龄:37岁
- 籍贯:湖北武汉
- 职务:武汉市劲捷电子信息
有限公司董事长
祁劲松是武汉互联网产业发展的亲历者。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,互联网还没兴盛时,他就开发了BBS,后来也曾因获得微软公司的风险投资而轰动一时。
创业走了不少弯路,但仍顽强从头开始。“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还有20年、50年甚至100年。我错过了10年,但机会还有的是。我只需忍受寂寞,埋头苦干。”
建了武汉最早的BBS
却没能坚守阵地到底
1996年,互联网还没兴盛前,祁劲松就利用专业出生的技术优势,开始建立自己的拨号BBS。
“我把家里的一台计算机当服务器,通过电话线,别人可接过来,我们在BBS上交流。”
“若是当时一心把这个BBS搬到互联网上,现在肯定有影响力。”祁感叹:“华中地区当时就这么一个BBS站,访问量非常大。很可惜没把这个BBS坚持做下去。” 祁坦言:当时他的公司初创,时间和精力都顾不过来。
“十年来,错过了很多机会。把不该舍弃的舍弃了,现在又要花时间捡回来。”
机遇稍纵即逝,祁对此深有体会:“这个快速发展的行业中,没人能做到事先‘看清’。如等到‘看清’时,机会就是别人w的了。所以,在决定了大方向后,就应先奋不顾身投入进去。在奋斗过程中再不断思考、调整。这样,你对行业的了解,肯定会超过那些只想不干的人,自然会有更多胜算。”
接受微软“风投”
旋遭“网络泡沫”
祁劲松1990年从华中科技大学(原华中理工大学)电信专业本科毕业, 1995年进入中国科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。
1998年,祁研究生毕业。“本可像其他同学一样,拿着高薪过稳定日子。但我只想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。”这年,祁专注于网站建设的劲捷电子成立。“这是湖北地区第一家民营互联网数据中心。当时许多大企业、机构和政府部门网站都是出自我之手。”
2000年,祁接受了微软公司的风险投资。这在当时武汉互联网业界还是头一遭。
“当时我在数据中心业务方面有一定成熟经验,而微软也一直在寻找这样的合作伙伴。在朋友的撮合下,合作很快就达成了,首笔投资就有几十万美元。”
数据中心业务是给网站提供网络数据托管服务,服务费高昂,在当时“人人谈互联网创业”的时候,这项业务看上去前景很不错。
然而,世事难料。2001年,互联网泡沫来临,网站数量急剧减少,祁的这项业务也备受冷落。“微软后来就中止了后续资金投资。” 劲捷发展一时深陷困境。
“现在想来,当时的方向错了:以本土企业为主消费群建网站;而技术门槛较低,越来越多的公司也加入这一行……发展空间太小。” 祁很感叹。
而后虽互联网经济回温,劲捷的业务也有盈余。但2005年,祁还是毅然决定 “壮士断腕”:将公司业务交给合伙人经营,自己带人专门从事互联网产品研发。
“当了8年的总经理,现在终于下台了。以前用传统行业的办法来做互联网行业,现在要做的是真正的互联网产品。”
借“维客”二次创业
“一心开发产品,和外界联系很少。”祁在采访中一直强调这句话。经历了互联网十年风雨,其中冷暖或许只有祁劲松自己知道……
“维客是一种网络新技术。传统BBS以话题来发起讨论,博客是以个人为中心展开一种交流,而维客则是以知识条目为主题,参与讨论者可将自己对这一知识的认识、看法添加在其后。像滚雪球一样,这个知识条目的意义将得到不断完善,最后形成一个知识库。”
“‘维客’在国外已很流行,但是在国内还比较陌生。我的网站不可能有大网站那样强大的编辑力量去完善内容,用‘维客’可让用户主动参与,借用户力量丰富网站内容。”
在祁看来,现在他的事业只有一个:沉下心来,以服务吸引用户,将网站做大。
“不管是需要5年,还是10年,我都会坚持走下去。”
“不管是YAHOO、GOOGLE,还是腾讯、百度,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理念:专注于用户需求。我要向他们看齐!”
“网站做好了,用户自然多,接下来‘风投’也跟来,赢利也就来了。服务做不好,什么都得不到。”
本报记者 蔡宏华
■ 维客简介
维客英文名为WiKi,是指一种超文本系统,也是一种多人协作的写作模式。这种超文本系统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。参与创作的人也被称为维客。同一维客网站的写作者构成了一个社群,维客系统为这个社群提供简单的交流工具。
维客们可在网页上进行文本以及衍生多媒体技术的任意修改与编辑,每个人都可维护网站,还可发表自己的意见,对共同的主题进行扩展或探讨。与博客等其他超文本系统相比,维客在使用上更为便捷、开放。
原文:http://www.changjiangtimes.com/show.aspx?id=27103
报纸扫描:
标签:报道、采访、长江商报。 |
相关内容:
|
- 发布时间:2007-02-11 22:52:59
- 转移说明:本日志从以前的http://jamesqi.027.cn (原来采用dvbbs blog或者discuz! x-space) 转移而来,可能存在格式错误、文字图片部分丢失、留言丢失等问题,请见谅!
关于“《长江商报》2月10日报道:老牌创业者借“维客”转身”的留言:
JamesQi 发布于2007-02-13 22:54:21
蔡记者是要我提供照片,但我那天临时来不及找到合适的,他们就赶快去外面哪个电脑商场临时派人去拍了一张补上去。
等shp的“育儿宝典”维客网站做好了,我来联系记者采访你,这样你老公就可以看到你的照片了 :-)
shp 发布于2007-02-13 13:36:40
我老公说怎么没登一张照片,就像那谁谁的专访...被我一句话打发掉:低调,,低调!
JamesQi 发布于2007-02-12 09:18:55
很高兴又看到姚老师的身影 :-)
现在的确没有什么值得庆贺的,我本来也不准备接受采访,毕竟后面的时候才开个头,需要做的事情很多。姚老师说得很对,要多行动、快行动!
yxq 发布于2007-02-12 00:26:44
祁总接受长江商报的记者采访,可喜可贺.向腾讯和百度看齐,这是推进劲捷公司发展的一个有益策略,但不能停留思路上,更要有切实计划和措施,还要付诸于行动.后者更显得重要.